曾是長沙縣高考理科狀元的張曉勇,1996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,在廣州一合資日化企業工作。后父親病倒,他選擇回鄉盡孝,在一陶瓷市場當保安。他說,“父母在,不遠游,既然沒能立業,還是選擇安于現狀回家!”
有人評論說,張曉勇的選擇是對人才環境的嚴重“不滿”,值得社會深思和反省。筆者倒是覺得,張曉勇的選擇,或許能引發人們對成功的重新思考。
成功是什么?百度對“成功”的注解是:在指定時間達成所設定的目標。對很多人來說,人生的目標是事業有成、家財萬貫、揚名立萬。在他們眼里,張曉勇擁有的名校畢業證未能兌現成相應的“價值”,就不能算“成功”而只能叫“遺憾”。但是,正如沒有兩片葉子是相同的一樣,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追求的目標也不盡相同,我們又怎能確定,我們在意的成功就是別人想要的成功?
具體到張曉勇身上,他曾經是長沙縣高考理科狀元,并考入清華大學?梢哉f,在這個階段,他達成了自己當時設定的目標,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功者。大學畢業后,最初的工作崗位沒能讓他實現搞研發的愿望,他轉而將目標設定在回家照顧父母上。雖然做保安收入不高、地位不高,但為了父母而毅然回鄉,這份孝心難能可貴,值得尊敬,F在,張曉勇家庭幸福,還有了一個6歲的兒子,每天享受著天倫之樂,如此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?
張曉勇的新聞,能幫助我們換個角度理解成功的內涵。其實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快樂,不要被社會上流行的成功學誤導,那樣我們可能會錯失學習、工作、生活的意義和樂趣。 |